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聚焦中国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成昆铁路
12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讲述了三代人青春接力,建设、守护成昆铁路,再筑新成昆的故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筑路、守路、通路、新路,跨越半世纪,老一辈的创举与新一代的奋斗,在祖国的大西南交相辉映。
通讯专访了中国中铁二院原总工程师李泽民,通过当年勘察设计的视角,对成昆铁路设计修建历程进行了回顾和追忆。
以下为报道原文:
“当年,东线、中线、西线分别踏勘草测,国家最终选定西线方案——地质条件极复杂、最险峻。”86岁的中铁二院原总工程师李泽民说。
成昆为何走西线?李泽民介绍,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靠近即将建设的攀枝花钢铁基地,二是途经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三是经过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
▲ 大渡河大桥
而西线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几乎出现了暗河、泥石流等所有地质灾害现象,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段达500多公里,被称为“露天地质博物馆”。
“站起来的中国人,不会被困难挑战吓退!”满头银发的李泽民挺直腰杆说,“‘上山到顶,下沟到底’——当时提出这样的勘测理念,就是要摸清西线的底细。”
▲ 勘探人员徒步前往勘探现场的珍贵照片
在人迹罕至的千山万壑间,“仰望上方青天一线,俯瞰下方万丈深渊。每个人都得像个‘大’字,攀在峭壁上,一步一步移动,有时腰间拴上绳索,吊在悬崖半空测量……”回望勘测成昆线的岁月,李泽民脸上云淡风轻。
野外勘测,常年在外。“那次从峨眉回到成都探亲,孩子不见了,妻子不见了,邻居同事也不见了——2000多人的院机关,空空荡荡。”李泽民吃惊不小。
一打听,方知为响应毛主席“成昆线要快修”的号召,3天之内,全体职工“下楼出院”,“机关移一线,现场搞设计。把孩子送回老家后,妻子驻扎一线。”
为跨越地质地形障碍,成昆线架设桥梁991座,开凿隧道427座,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四成多。代表当时我国铁路建设最高水平的成昆铁路,18项技术和工程创中国之最,13项创世界之最。李泽民感慨:“在当年技术条件下,成昆铁路建成是当之无愧的人间奇迹!”
延续“成昆精神”,如今中国中铁二院勘察设计人员继续奋战在成昆线上,正全力以赴参建成昆复线。2020年1月9日,由中国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成昆铁路扩能工程攀枝花南至广通段正式开通运营;5月26日,米易至攀枝花段开通运营。至此,成昆复线建设过半,为全线顺利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 成昆铁路法拉展线
成昆复线是在老成昆铁路建成通车50年后,中国中铁二院利用在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勘察设计积累的经验,采用“空-天-地”综合勘察、减灾选线,以及长隧、高桥等先进技术设计的一条铁路新线,全长约860公里,比老成昆铁路线路长度缩短约200公里。
通车50年,成昆铁路的建设凝结了汗水与智慧,充满了血泪与牺牲。而新成昆铁路是老一辈成昆人梦想与骄傲的延续,成昆精神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指引激励千千万万的铁路建设者们不断前行。
▲ 老一辈成昆人的笑容,值得永远铭记
供稿:谷峰 张舒